新華社西安10月2日電(記者馮國)在國慶節來臨之際,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首次把全國十余家文博單位的近200件(組)古代巴人文物齊聚一堂,以歷史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巴人的科技、文化和藝術等,讓人們重回春秋戰國時代“尋找消失的古代巴國”。

青銅人面具 商 寬16.3厘米,高16.2厘米
據了解,作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近年來舉辦的“東周時期區域文化系列展”之一。展品由來自渝、川、陜、鄂、湘、黔六地十余家文博單位的眾多古代巴人文物組成,其中包括青銅、陶、石、骨質等文物,對于了解以“巴蜀”并稱的兩大主導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文化發展的部族具有重要意義。

銅敦 戰國 口徑19厘米,通高20.5厘米,四川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出土
根據研究,古代巴國是先秦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的一個方國,有關記載始于商周時期,著名的商朝女將軍婦好就曾大敗巴人。《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其鼎盛時期疆域“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巴人驍勇善戰,曾助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滅商,發展到公元前316年,終為秦國所滅。
專家表示,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有關巴人的文物或遺跡漸有發現,尤其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頻有較重要發現。如今,長江三峽、清江流域、漢水流域、嘉陵江流域等都有重要考古發現。但遺憾的是,古代蜀國有三星堆和金沙等大型遺址,而古代巴國迄今未見規模類似的大型遺址。

有披膊的石鎧甲 長75厘米,披膊長20厘米 秦始皇帝陵K9801陪葬坑出土
除了著名的柳葉劍和虎紋裝飾或圖騰之外,巴人的神秘文字、鑲金劍鞘、張揚的舞蹈、精致的鹽業等展陳中一一呈現,而14枚大小遞次排列的編鐘仿佛仍在清冷地回響著歷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侯寧彬說:“通過考古發掘的文物,可以說首次向人們全面展示巴文化的特征、內涵及其發展演變,讓人理解巴國的強盛及融入華夏,時間上從史前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觀眾看到的生產工具、兵器、生活用具等,集中在一起十分罕見,可以說這是中國第一次將巴文化進行了整合式的展示。”(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