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網4月23日訊 在漢中市漢臺區鋪鎮陳嶺村有一養豬場,年出欄量達800至1000頭,而這小有規模的豬場,是23歲小伙兒蔣光武的豬場。從打掃豬舍、給豬喂飼料,再到為小豬打疫苗,給母豬接生全是他一手包辦。近日,他還領到了“新型高級職業農民”的認證資格證書,他也是全省第二批新型高級職業農民中最年輕的一位。
19歲進豬場 從打掃豬舍到應聘場長
4月20日下午3時許,在漢中市漢臺區鋪鎮陳嶺村,蔣光武剛為小豬接種了疫苗。23歲的他戴副眼鏡,看起來斯文憨厚。說起他是全省第二批新型高級職業農民中最年輕的一位時,他有些羞澀,拿出近日剛領到的“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認證資格證書,笑著說,“最年輕的呀,還真是沒想到。”
蔣光武是漢臺區鋪鎮王廟村人,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他,因為對動物興趣濃厚,在大學時便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蔣光武介紹,該專業重于實踐,所以在學校上了一年多的理論課后,便開始了校外實習。
“19歲進豬場,從打掃豬舍,清理豬糞便開始。”蔣光武介紹,第一次實習時,是在一個不大的養豬場里,因為剛出校園親身實踐,所以興趣也很濃,整日跟在技術員身后轉,想要學技術,但因為豬場小人員也少,學到的東西也少,半年后,第一次實習便結束了。
“第二次便應聘技術管理崗位,這一次也遇到了一位好老師。”說起第二次實習經歷,蔣光武興高采烈的介紹起來,學習喂豬,觀察豬群,根據豬的不同表現,判斷豬的生長狀況,豬禽疾病,最后便是練習打針,技術活兒從易到難,蔣光武都跟著老師一一學習,“打針是最難的,豬會跑,針管常扎到手,每次手流著血,還得滿豬舍追著豬打針。”
第二次的實習時間僅有三個月,后來老師帶著他離開了原豬場,去了新豬場,蔣光武說,“給老師做副手,又干了一年多,學了很多技術,這段時期是技能提升最快的時候。”
當了清掃員、技術員,蔣光武便想要挑戰更高的職位——場長。蔣光武介紹,離開老師后,他又去了一家養豬場,應聘到場長的職位,開始從事管理工作,“當了8個月場長,對養豬場的整個運作流程有了整體了解,根據自己統計出的數據,那8個月場里效益也很好。”
說起為何最終選擇離開那里,蔣光武撓撓頭笑著說,當時每月的工資是4000多元,而場里的好效益,讓他感到付出與回報差距很大,“反正自己也學了技術,有了經驗,就想著干嘛不回家自己建養豬場。”
自己辦養豬場 從虧損三四萬到毛利潤十幾二十萬
2013年蔣光武大學畢業,同年11月11日他回到家鄉,這個日子蔣光武也記得格外清晰,因為從那天起,他就已下定了辦養豬場的決心。
同年12月,養殖場便辦起來了。蔣光武介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場地,選好場地后,就買回70多只小豬開始養殖,大年三十晚上我都是在豬舍過的,可最終還是損失了三四萬元。”
4月20日,蔣光武回憶起初辦養豬場的辛酸說,因為當時不懂行情,第一批小豬買進價高,導致成本高,而更讓他無奈的是小豬生病后,他很長時間都治不好,“以前總能對癥下藥,很快就有療效,可自己開始養小豬了,卻要治療很久,當時很頭大。”
加之當年的整個生豬養殖市場的行情都不好,蔣光武創業初期損失了三四萬元,這讓他大受打擊。隨后,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又繼續“戰斗”,這一次,他引進母豬,由母豬產小豬,從出生就做好防疫,這大大提高了小豬的成活率,目前,養豬場里自產的小豬存活率能達到98%。
蔣光武介紹,現在豬場的效益慢慢回升,年出欄量達800至1000頭,年平均存欄量400頭,一年的毛利率能達到十幾萬至二十萬元,“全天幾乎都在養殖場,晚上也睡在這里,一天要來豬舍20余次,打掃豬舍衛生、給豬喂食、做防疫、治療等都自己來,每個出生的小豬也都由我來接生。”
母親認為兒子有志向 支持他辦場
4月20日下午4時許,在養豬場內,一間間豬舍都打掃干凈,在“育嬰室”內,剛出生不久的豬寶寶跟豬媽媽住在一起,有已出生一星期的,也有剛剛出生一天的,在剛出生一天的豬欄外,蔣光武笑著介紹,“看這小豬是不是很可愛,昨天夜里可折騰我一個通宵,才接生的。”
當天,蔣光武的媽媽黃奇平也在養豬場,她說,她和丈夫是開店做生意的,也豬沒想到兒子會養,“大學想讓他學建筑,可他自己堅持選這個專業,現在我們也都支持他,起初豬場虧損時,也沒想過讓他改行,入了行就應該繼續,他也有志向,我們相信他。”
鋪鎮畜牧獸醫站站長余小鳳介紹,她每月至少會來兩次養豬場,做防疫、衛生檢查等,“因為蔣光武學過畜牧獸醫專業,也有經驗,讓我們省了不少心,現在屬于適度規模,希望養豬場能越來越好。”
http://news.hsw.cn/system/2015/0422/241064_2.s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