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中午,唐都醫院,病人和家屬排隊等電梯
大西北網11月19日訊 10月28日上午10時,西京醫院外,人流如涌,車聚如潮。從人頭攢動的門診大廳,到各個樓層的分診科室,從電梯到走廊,行、走、坐、臥的無不是來自各地的候診患者。
這種類似“醫療集市”般的情形,在交大一附院、交大二附院、唐都醫院以及西安市中心醫院等西安各大醫院,都已司空見慣。交大一附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郭衛峰說,近3年來,該院年門診量均在百萬以上,今年截至11月10日統計,來看病的已達180萬人次,“最多的一天門診量曾達到過9200人次”。
人們紛紛涌向大醫院看病,促生了太多的醫療問題。實際上,以西安而言,在幾大知名醫院之外,尚有至少160多家醫療機構,這些醫院、衛生院、衛生中心分布在縣區、鄉鎮和社區,只是通常情況下,患者的目光總是投向幾家知名的大醫院。
現狀調查
周邊省份患者慕名求醫催熱大醫院周邊餐館旅店
由于連著幾天照顧老母親,一大早就站在交大一附院掛號窗口前排隊的邢大春不住地打著哈欠。去年至今,邢大春已陪著患乳腺癌的老母親來這里三次了。“上次住院才兩天,有親戚說乳腺癌可以用中藥治好,誰知出去后,吃了半年多中藥也沒啥效果”。
眼看著母親病情加重,邢大春不敢再拖延,趕緊把母親從甘肅慶陽送到了西安。“慶陽那邊做不了這種手術,聽人說這里治乳腺癌的專家都是國內頂尖的。”他說,此前來醫院都得等床位,所以這次就在醫院對面的小招待所里預訂了半個月的房。
排隊的患者中,有不少是慕名而來的外地患者,由于并非急診,他們幾乎被確定需住院治療后,都要面臨等待床位。
在西安各大醫院中,西京醫院最為“一床難求”,全院3000張床位中,每天排隊等待住院的就有1800到2000人。省衛計委一位官員說,“西安各大醫院幾乎都面臨這種情形,患者如果不是特別危重,少的等上幾天,多的等上一周,是常事。”
“外省患者主要來自甘、寧、青、新和河南、山西,幾乎占到了門診患者的20%~30%。”交大一附院門診辦公室副主任郭衛峰說,這些患者幾乎都在當地的省會醫院看過,或者因為沒看好,或者其他原因,才過來了。
“這些周邊省的病人大多數就診最終目標是北京,但由于西京醫院、交大一附院等技術力量雄厚,醫療水平高,并不輸于北京的大醫院,所以從就近、節省費用著想,這些人就過來了。”一位衛生部門的資深人士將這種情形概括為“截流現象”,“與遠道奔赴北京相比,選擇西安大醫院求診不失為明智之舉”。
由于外地患者在住院前需要解決住宿,陪護人員也需要生活,故而醫院周邊餐飲和住宿生意火爆。每天一早,在交大一附院門外,都會站著很多由周邊旅館招待所派來攬客的人,他們舉著寫明收費項目和設施的紅色招牌,一直會等到臨近天黑。華商報記者走訪發現,這些小旅館、小招待所收費低廉,每天的住宿費從20元到40元不等,有的則更低,設施均較為簡單,個別招待所位置較偏,衛生狀況堪憂。
大醫院門診醫務人員一天忙得難“喘口氣”
通過走訪,華商報記者發現各大醫院日門診高峰幾乎都出現在每日9時~10時之間,也即患者近乎“爆滿”的情形。
“西安市當地患者主要是醫保病人,而外地市縣的患者,主要是參加農村新合療的病人。”省人民醫院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務人員稱,這種情形,幾乎“一半兒對一半兒”。
目前,西安大醫院的門診量均在逐年攀高。據了解,西京醫院在1990年至1997年間,每季度門診量在1.4萬人次上下波動,而2013年的單日最高門急診量就已14691人次,年門診量達341萬人次;交大一附院的門診量在2006年時為84.7萬人次,2012年為161.8萬人次,到2013年時就已上升到了194萬人次。而在幾大醫院中門診量排名第三的唐都醫院,其婦產科在2013年的門診量,即已突破了33萬人次大關。
在西安市門診量靠前的幾大綜合性醫院,急診與普通門診的醫務人員都十分繁忙,一天中,只有在下午5時以后,患者才因“限號”原因,逐漸變少,從而讓醫護人員喘口氣。有醫院人士介紹,在一年當中,各大醫院接診患者最少的時間是春節所在的2月,而門診量最高的則在3月,“過年的時候要放7天假,能出院的、暫時還能等幾天住院的,都回家過年了,所以人少;而年后的3月,這些病人、無論本地外地,就都來了。”
原因分析
大醫院醫療力量雄厚自然成為患者首選
擁有高端、高檔的醫療檢測設備,毫無疑問是一些患者青睞大醫院的重要原因。雖然目前隨著國家對基層醫院的投入,縣級醫院在醫療硬件設施上基本已很齊備,但相比大醫院,設備總體上處于中低檔的情形較多。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西安一些大醫院的CT設備都是264排的,在國際上也算高檔,而縣級醫院的CT,除了極少數還是螺旋CT外,雖有些已經擁有16排或64排的CT,但跟大醫院還是沒法比。拿切肉作比,高檔的CT能把肉切一毫米,而普通的低中檔CT只能切一厘米,肉切得厚,有些病變就發現不到,只有切得細,發現病患的能力才強。”
除了設備,大醫院吸引患者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人才。查閱西京醫院、唐都醫院、交大一附院等大醫院的醫生簡介,就可以發現,在這些醫院,專家、醫療精英,人才濟濟。如2014年6月5日西京醫院發布的優秀人才引進計劃中,不僅年齡須“不超過45歲”,“博士”,還須“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工作經驗”以及“業內同行認可的專業特長”。
正是富有人才,婦產科、神經科及治療高血壓、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方面的科室,在諸家大醫院,都名聲在外。這些科室不僅在省內處于領先地位,在西北亦實力雄厚。如交大一附院治療血友病、西京醫院在實施多種移植手術方面,在國內也卓有影響。自然而然,大醫院成為患者的首選。
省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安海燕介紹,從現有的住院門診情況看,醫院床位基本能滿足病人需要,也未“超負荷”,只是通常最短的病人住院都要5到7天,因此,等床位是必然的。
通常情況下,地方患者到西安大醫院看病,主要還是由于地方醫院“治不了”或“看不好”,但也有些患者并不需要到大醫院來看。在唐都醫院,華商報記者碰到了一位來自潼關的輕度甲亢患者蔚青,輕度甲亢只需定期服用藥物就能緩解、達到正常水平,但去年至今,她已來了唐都醫院兩次。她說,最初在縣醫院看的時候,已經把藥買了,后來為了保險起見,便來唐都醫院再看一看,結果發現跟縣醫院診斷一樣。
一位唐都醫院的護士介紹,省內來看病的患者,有不少是在當地就可以治療的,但出于保險,就跑來了,“像商洛的患者,坐個車也就兩個小時就到西安了,從時間上跟當地醫院也差不了多少”。省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李延明告訴華商報記者,目前三級醫院的患者除了30%是疑難雜癥和急重癥患者,其余70%的病人實際上在二級醫院及社區中心、衛生院就可以治療。
一些縣級醫院服務不到位無形中將患者“推向”大醫院
與大醫院的“門庭若市”相比,縣一級醫院門診量就要遜色很多。在洛南縣人民醫院、山陽縣人民醫院門診大樓,華商報記者觀察到,門診收費窗口幾乎不需要排隊,而下午3時以后,患者更是來得稀稀拉拉。而在西安市臨潼區人民醫院,中午時分,門診大樓的一樓大廳內,幾乎看不到幾個病人,導醫臺后連一個值班的工作人員也沒有。
10月30日12時19分,一對年輕夫婦抱著孩子走進臨潼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因為不知在哪兒問診,轉了一圈出門到了附近的急診收費口詢問,得知兒科在住院部二樓,遂抱孩子來到住院部兒科,兒科又告知看手足口病在科室斜對面,這對夫婦只好又過去,但去了一看,又被告知去急診科一樓收費處交費……來來回回,等到他們見到醫生,已經一刻鐘過去了。
家住臨潼、長期在基層衛生院從事接生工作的葉鳳玲女士給華商報記者講了一件深有感觸的事情,今年10月9日,她和家人將需要剖腹產的兒媳送進了臨潼區人民醫院,心想區一級醫院做這樣的常規手術,應沒問題。可就在當日下午5時許要手術時,卻從主管醫生處得知,由于給兒媳檢查發現血色素低,麻醉師不愿麻醉,只能讓他們離開。“我就讓院方給聯系西安的醫院,但對方根本不管,沒法我們只好找車拉著人往西安趕。”
就當時的情形,該院當事醫生王益艷向華商報記者作了解釋,并非麻醉師不愿麻醉,而是該院血庫中沒有存血了,當時院方跟西安市中心血站聯系過,讓家屬去取血,可家屬不愿去。然而11月12日華商報記者向西安市中心血站求證后得知,按供血規范,患者病情危急,醫院可隨時來電要求送血,而不是讓家屬來取血,血站并不面對患者家屬。
好在經歷一番折騰后,葉鳳玲的兒媳終于在西安平安生產,整個手術未輸一滴血,而衛生部門也證實,葉的兒媳雖屬剖腹產,但并非危重,臨潼區醫院完全有能力進行剖腹產手術。此事給葉鳳玲一家造成了難以抹去的陰影,她說:“技術實力是一方面,服務態度也很重要吧?態度不好,誰愿到你這里看病”。
有業內人士指出,縣一級醫院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基本沒有問題,可一些醫院由于服務態度差、管理水平低,無形中會將很多患者完全可以接診治療患者推向西安的大醫院,“這既加重了患者經濟負擔,增加了患者醫療風險,對醫院生存和發展也極為不利”。
如何破解
遏制大醫院“虹吸作用”我省正制定分級診療辦法
事實上,通常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醫院,在人才、設備等諸多方面,也多存在劣勢。而最突出的問題,在于難留住人才。
“大量醫療人才從基層流向了大醫院,大學畢業生也不愿去基層,基層醫院送醫生去進修,也幾乎送一個走一個。”安海燕指出,一些地市級醫院的人才被大醫院挖走了,就去縣一級醫院去挖人,縣一級醫院的人才被挖走了,就去基層醫療機構挖走人,“在大醫院‘虹吸作用’下,可以說是‘寸草不生’”。
安海燕所說的“虹吸”,是指大醫院通過自身的實力,不僅吸引了大量患者、設備資金,也把大量人才吸引了過去,成為醫療資源的“富礦”。而相比之下,基層醫院的醫療資源卻越來越貧瘠。
省衛計委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陜西省有82%的剛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醫生,都流向了縣級以上的醫療機構。另有資料顯示,渭南市臨渭區在近五年時間里,流失36名醫療骨干,陜北宜川縣則在5年中被外面醫療機構挖走了15名骨干。醫療資源的嚴重不均,使得省級大醫院的病床使用率達到了120%,而基層衛生院的使用率則不足25%。
“一個醫科學生從入學到接受培訓,到能上門診、單獨處理病癥,至少需要15年時間,而一個醫院的科室,要通過引進一個或幾個人才把整體科室實力提高起來,沒有七八年的磨合也不行。”安海燕指出,“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被吸走了,僅憑硬件設施上去了沒用,沒有人才,樓再高也不行”。
為了遏制大醫院的“虹吸作用”,國家和省上早已叫停公立醫院擴大規模。同時為了讓小病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目前省上正在制定分級診療的管理辦法,從今年開始,逐步建立起分級診療制度,讓大醫院主要接治疑難雜癥和急重癥患者,一般性常見病則主要在縣一級以下基層醫院看。形成分級診療需要制定不同疾病的標準,針對不同的疾病,對應相應的醫院。李延明指出,這還需要醫保政策來配合,“比如某種病只適合在二級醫院看,到了其他醫院,就不能報銷。”在分急診療制度建立的同時,省衛計委正在推廣村醫簽約服務,“就是選擇有威信、業務熟練,有資質的鄉村醫生,由醫生與村民簽醫療服務協議,醫生依據約定對村民實施醫療衛生服務。”簽約村醫為每個家庭成員進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負責家庭病床的管理、診療和護理,對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跟蹤服務,同時進行公共衛生服務。
安海燕指出,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逐步推開,治療秩序逐漸規范,未來患者“不管大病小病一律向大醫院跑”的現象將會得到根本扭轉。
http://news.hsw.cn/system/2014/1119/181016_2.shtml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