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雕刻藝術及青磚雕刻工藝品,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東周瓦當、漢代畫像磚等發展而來。在青磚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圖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用來裝飾寺、廟觀、庵及民居的構件和墻面。通常也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藝品。元代,墓室磚雕逐漸衰落。至明代,磚雕由墓室磚雕發展為建筑裝飾磚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宮城東西兩側的磚雕八字墻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圖案,安徽鳳陽明代中都城址內須彌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云彩、龍等磚雕圖案;同時,安徽、江蘇等地的民間磚雕也有了發展。清代,北京紫禁城宮廷內墻面夾柱的通氣孔也都使用磚雕,鏤雕花鳥圖案,牢固而美觀,且利于空氣流通。慈禧太后陵寢隆恩殿及其東西配殿的墻面也用磚雕貼砌而成,有的貼金,輝煌耀目。建于同治年間(1862-1874)太平天國將領李世賢的浙江金華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磚上雕刻龍、鳳、仙鶴等圖案,風格剛勁粗壯。據微信第一收藏1cang
(責任編輯:鄭文)
< 上一圖集
下一圖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