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甘肅省圖書館的“文溯·隴跡丨《四庫全書》里的金城關印記”一文,讓我驚喜,心中更是踴躍著對金城關的無限憧憬與期待。我第一時間給肖學智館長打電話,對省圖書館在《四庫全書》尋找蘭州的歷史印記,挖掘蘭州的地域文化,讓金城關煥發新活力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和敬意。
現藏于蘭州九洲臺的文溯閣本《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它系統地梳理和總結了中國古典文化,涵蓋了文、史、哲、理、工、農、醫等幾乎所有的學科。在這部巨著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金城蘭州的記載,其中就包括金城關。當我們翻開這部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的巨著,目光聚焦于金城關的印記時,心中不禁涌起無限的感慨與思索。
蘭州又稱金城,自漢以來,金城一直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軍事重鎮,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四庫全書》為我們提供了探尋蘭州金城關歷史印記的寶貴線索。
據《四庫全書》史部記載,金城關位于蘭州城西,是周武帝時期設置的金城津在隋開皇十八年改津為關而來的。這座關隘在歷史上曾數次被毀又數次被修復,見證了蘭州的滄桑巨變。金城關不僅是軍事上的重要防御工事,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商貿往來頻繁,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融合。
從《四庫全書》集部我們還能找到吟詠蘭州和金城關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描繪了蘭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人們的精神追求。讓蘭州這座大河之城熠熠生輝。高適的《金城北樓》不僅寫出了蘭州城樓遠眺的美景,也寫出了高適的躊躇滿志。而岑參在途經金城渡時曾登臨關樓,寫下了《題金城臨河驛樓》“古戍依重險,高樓見五涼。山根盤驛道,河水浸城墻。”在描述金城關所處的山水地理位置的同時,也突出了蘭州在絲綢古道上的交通樞紐地位。在岑參筆下,蘭州景色堪比江南。
我們還可以從歷史不同時期著名學者、詩人對金城關的寫真吟唱中,讀懂金城關當時的雄偉和險要。如:明人黃諫《金城關記》贊此關有”一夫怒當關,百萬不敢傍“。清·馬世燾寫的《黃河清》:“渾渾浩浩撼金城,勢抱雄關便不平。浪翻白馬天瓢倒,波滾黃云地軸驚。”關樓矗立于黃河北岸石崖上,扼險踞要。下臨黃河,黃河流經金城關與雷壇河交匯處,由于河床上布滿凸起的石頭,激流在石塊后揚起一束束雪白的浪花,遠望去好似一群奔騰的白馬。因此很久以前蘭州人就把這一處河面叫做“白馬浪”,洪波洶涌,驚濤拍岸,地勢險峻,氣象崢嶸。
閱讀《四庫全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窺見金城關在歷史上的輝煌與榮耀。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輝煌的時代。我看到了金城關下的車水馬龍,聽到了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聲,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山萬水的勇氣與執著。更傳遞了一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如今,雖然金城關的遺址已不復存在,但它在蘭州人心中的地位卻從未改變。新世紀初,蘭州人在昔日的金城關遺址上設計修建了金城關仿古建筑群,命名為“金城關文化風情區”,以此紀念這座曾經輝煌一時的關隘。
當我們漫步在風情區,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千年旅人與天地的對話,仿佛還可看到無數過關的匆匆行旅。金城關的歷史印記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蘭州的文化記憶中,成為了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如今的金城關文化風情區沒有關樓是個最大的遺憾。我們只能從《四庫全書》等古籍中追尋它的印記。這不禁讓我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弘揚這份文化遺產?或許,我們應該從金城關的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將其融入到蘭州現代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中,讓這份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金城關,魂在關樓!建好關樓,就抓住了蘭州的魂。有了關樓就拉滿了白塔山、中山橋景區的氛圍感,凸現最濃重的蘭州特色氣氛。
更大的意義還在于,依托金城關關樓資源建設蘭州最具有突出文化典型性和整體代表性的綜合體項目,把蘭州建設成世界獨具風格的文化景觀生態河城市,蘭州最有底色。同樣現實的意義,有利于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有利于體現中國西部形象和彰顯文化自信;有利于蘭州文化旅游及相關業態高質量深度融合。也是蘭州應該辦的一件最暖民心的事,是對蘭州的歷史貢獻。
隨著白塔山隧道建成通車,恢復了金城關,蘭州的名片——黃河、金城關、白塔、鐵橋,就形成了蘭州城市完整的生命歷史。金城關景區也就真正成為了蘭州具有歷史、地理、美學、文化、旅游等多元價值的,最有代表性的地域綜合體。成為最蘭州的雄渾壯美,最經典的坐標。這是黃河流域其他城市所沒有的資源優勢。
總之,金城關~白塔山~中山鐵橋是蘭州的大景區,恢復關樓讓金城關文化風情區更有魅力,更聚人氣。既有黃河生態最美水岸品質,又有西北獨具風格的歷史文化景觀。蘭州“毓秀靈盤,豪杰文化;黃河風情,光耀上游”的獨特魅力將大放光彩。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