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存單變保單、信用卡海外盜刷、P2P圈錢跑路,現貨交易欺詐……”金融消費、投資理財領域的老騙局還在不斷上演,新式“套路”又輪番登場,讓普通投資者眼花繚亂,無從甄別。
“坑”一:信用卡盜刷靠“自救”
“您尾號為xxxx的信用卡在海外網站消費3998美元。”許多信用卡用戶收到此類短信提示時才意識到自己遭遇了信用卡海外盜刷。但當持卡人致電銀行要求取消支付時,銀行卻表示沒有權利單方面取消。持卡人只能通過凍結卡片、向警方報案甚至用ATM機取現等“自救”動作證明卡在身邊,而后向銀行和警方提供護照信息、出入境記錄、個人聲明等材料,相關流程繁瑣且耗時久,許多人仍無法完全追回損失。
應對:當前銀行卡盜刷事件頻發,這是還在不斷上演的老騙局。但是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或條例仍未出臺。警方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個人風險意識,境外刷卡消費時及時保管好卡片和個人信息,并通過向銀行申請關閉海外無卡支付、購買“盜刷險”等方式提前預防風險。
“坑”二:存款一不留神變理財
走進銀行網點要求存款,卻被客戶經理拉著推銷理財產品,儲蓄存單不經意間就買成了保險產品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基金專戶甚至券商資管計劃等等,而大量此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標的完全不同且結構復雜。部分銷售人員在推薦過程中大談收益避談風險,甚至出現強制性交易等行為,這類老騙局令許多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虧損。
應對:近期監管部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將落地,銀行、保險、信托、基金等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統一監管,有望使得市場上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回歸簡單、透明,打破剛性兌付,遏制資管產品層層嵌套、無序加杠桿等行為。對于投資者來說,也需保持警惕,遇到所謂的高收益產品時切忌盲目跟風,冒險投資。
“坑”三:自動續保強行“被保險”
原本只買了一年的短期醫療險或意外險,合同到期后,依舊被保險公司從帳戶上自動劃走保費,再度“被保險”一年。許多投保人在保險到期后仍會被保險公司以此“套路”來自動續保。
事實上許多短期消費類保險的服務指南中“隱藏”著這樣的條款:“投保人在消費期滿日的10天前,未以書面形式向本公司作不續保的通知,且在消費期滿日后10天前交足下一期的保險費視為本合同自動續保。”
應對:面對這類新式“套路”,警方提醒消費者,一定要看清此類條款,如果用戶不想續保,一定要向保險公司提出申請,并且專門辦理一張交保費的銀行卡,避免卡內余額被自動劃轉而可能引起的長期續保問題。
“坑”四:P2P網貸平臺高息為圈錢
招攬投資者時打著15%以上的預期收益、承諾隨存隨取,這類新式“套路”讓投資者最后卻連本金都要“黃”了。應對:伴隨著2016年9月網貸新規的出臺,關于P2P網絡借貸的監管政策進一步收緊,在單一平臺和多個平臺上都設置了投資金額上限。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大量不合格P2P平臺的退出,網絡借貸也將回歸小額分散投資的本位。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