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生態融合發展
“安寧模式”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大西北網8月16日訊,安寧區以蘭州市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都市文化產業區和旅游大景區為契機,以平臺建設引領文化旅游發展,充分利用區域良好的文化優勢和自然特性,深入挖掘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著力凸顯安寧品位,不斷豐富品牌內涵,積極探索文化、旅游、生態三者之間的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經濟轉型發展的“安寧模式”。“安寧模式”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深入挖掘資源彰顯文化特色
深入挖掘安寧歷史、民俗、宗教和山水文化等資源,進行科學規劃,重點開發,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打造特色景觀品牌。大力實施“生態宜區”工程,在“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觀”上做文章,打造了北濱河路、安寧東西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綠化的精品亮點和蘭州植物園、安寧銀灘小游園、蘭州銀灘濕地公園、寓言廣場、丁香園等一批游園景觀,并通過“夸父追日”、“月光四溢”、“三象開泰”、“遠古足跡”等節點景觀設計,整體提升安寧生態文化園的景觀效果。打造特色節會品牌。廣泛利用和推廣區域文化中深層而厚重的文脈,通過成功舉辦“大學生藝術節”、“和諧之春”、“夏韻暢想”、“黃河風情文化周”、“蘭州桃花會旅游節”、“蟠桃會”、“郁金香花展”、“冰雪旅游節”、“菊花展”等系列文化活動大大提升了社會對安寧的認知與認同感。挖掘和保護區域文化資源。一方面,依托科教文化區的區位優勢,充分挖掘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組織編寫《驛站盛世》、《沙宮傳奇》等文化精品演藝劇本,深入開展《文化安寧》、《沙宮之夢》、《情系桃園》等文化系列活動,充分展現安寧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仁壽山、文溯閣《四庫全書》、蘭州文廟等人文景觀和萬畝桃園、百年梨園、濕地公園、黃河風情線等自然景觀,有力推動了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同時,深入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成蘭州鼓子傳習所和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以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深入推進文化惠民活動。
推進全域統籌形成板塊聯動
積極融入全市黃河大景區建設,依托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生態優勢,分區域精心布局,打造“八大旅游板塊”,積極推進安寧“一日游”向“兩日游”和“多日游”轉變。以四庫全書館、蘭州國學館等人文旅游資源為依托,建設九州臺森林文化公園,打造九州臺人文旅游板塊;以大青山滑雪場等旅游資源為依托,建設大青山生態運動游樂園,打造大青山運動旅游板塊;加快仁壽山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和天斧沙宮地質公園建設,實施安寧堡農家樂提升改造、桃花源和恐龍谷等項目,打造仁壽山—天斧沙宮民俗旅游板塊;以銀灘濕地公園、中華人文始祖園為依托,充分利用人文、山水、景觀的有機結合,打造黃河濕地旅游板塊;以莫高酒莊紅酒博物館、雪花啤酒生產線為依托,打造園區工業旅游板塊;以生命之源、安寧生態文化園、西北出口綜合整治工程為依托,打造集參觀、游覽、觀光、餐飲等為一體的濱河風情旅游板塊;以“八大商圈”為依托,培育精品購物旅游板塊;以師大彩陶博物館、蘭州地震博物館及其主題公園為依托,打造科普旅游板塊。2015年上半年,安寧區接待游客160萬人次,同比增長27%,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7%;今年安寧區成功入選“亞洲金旅獎·首批十大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堅持龍頭帶動打造優勢品牌
始終堅持統籌謀劃、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原則,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構建文化旅游品牌體系,使安寧文化旅游具有更鮮明的總體品位和整體形象。一方面,培育核心景區。搶抓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堅持“14353”的總體開發思路,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仁壽山生態文化旅游景區和天斧沙宮地質公園建設,注重挖掘景區內歷史文化資源,把絲綢之路文化注入景區當中,打造特色鮮明的安寧文化旅游產業品牌。另一方面,打造特色園林景觀。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加快構建“山、水、城、景”共生共融的大生態格局,對轄區主干道實行樹木修剪美化、布置鮮花靚化、節點立體綠化的“三化”工程,制作“如意吉祥”、“蘭州水車”、“絲綢之路”等七組綠色雕塑和“花流溢彩”一組鮮花組景,彰顯文化活力,著力打造“點上綠色成景,線上綠色成蔭,面上綠色成片,城區綠色成林”的生態環境體系,截止2014年底,城區綠地面積達806.8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09平方米,順利通過園林城市創建省級驗收。
注重融合促進,優化產業調整
針對一產萎縮、二產偏重、三產總量不大的現狀,安寧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結構調整為突破,以商貿和文化旅游產業為重點,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積極發揮“桃品牌”優勢,注重傳統優勢與現代消費生活方式的結合,區政府每年拿出80萬元作為專項資金用來扶持農家樂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努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為現代城市增添了農家情趣。同時,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引導農家樂經營戶不斷提高服務水平,豐富文化內涵,開展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采摘旅游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游,著力將旅游示范村打造成一個集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觀光、瓜果蔬菜采摘、綠色食品品嘗、特色農產品采購等為一體的休閑旅游村和一處“世外桃源”。著力培育工業旅游。積極扶持現代化新型工業項目和品牌企業建設,與莫高酒莊、雪花啤酒等企業合作開發工業旅游項目,促進文化與第二產業深度融合,提升了企業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積極推進商貿旅游。堅持以商貿餐飲服務為載體,精心打造十里店濱河餐飲、培黎時尚購物、孔家崖精品消費、費家營便民綜合、桃海主題購物、榮光高端特色、仁壽山生態文化旅游、沙井驛現代物流商圈等“八大商圈”,促進文化與第三產業深度融合,彰顯文化活力。同時,堅持以項目促產業的思路,高度重視文化產業項目建設,集中布局,建設新華圖書物流園、飛天文化產業園、高新綠色印刷園區及熱麗科技研發中心等文化產業項目,助力文化產業集聚發展。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