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祿家巷社區老“票友”聊門票
在祿家巷社區里閑聊,一位六十多歲的大爺從門里進來。“老劉,最近怎么沒見。是不是又到外面交流去了。”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老劉是我們轄區有名的“票友”,他可不是好唱戲,而是好收集門票,從塑料門票到磁卡門票,有不少“寶貝”。
對旅游的熱愛是鐵路退休職工老劉收藏門票的最初原因。“早年,因工作的緣故多有機會去外地,會順便到各個景點看看。那時,把游園的門票保留下來完全是為了留住那些美景佳境的記憶。”后來老劉發現,小小門票內容不只涉及名山大川、寺廟古剎、名人故居、帝王陵寢、湖泊瀑布、樓閣亭臺、自然風光等單純的景物圖片,還涉及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文化、民間藝術、自然地理等多學科知識。“一些旅游景點門卷將景點的典故、傳說、來歷都印在了票背上,收藏這樣的門票,即增長知識又豐富眼界,何樂不為。后來,我發現各個城市的門票在規格、設計等方面都體現出非凡的地方特色,張張紙質精良,設計高雅、色彩斑斕、風格迥異像一幅幅工筆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于是就萌發了專門集藏門票的念頭。”
“我國的旅游門票材質經過了紙質、塑料、金屬以及磁卡式的變遷。”老劉說,小小問票,學問可大著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門票印制非常簡單,大多為紙質。且印刷簡單,單色文字為主。面值多為五分錢。到了80年代中期,旅游景點門票設計逐漸精美,材質由單一的紙質朝多樣化方向發展。“塑料質地的門票就是這時出現的,其色彩較鮮艷,并制作成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等不同的式樣風格。同時還出現了極少木質的門票。” 據老劉介紹,2000年以后,門票“進化”為既是票據,又有景點介紹、路線指示,服務熱線等,帶有“廣而告之”的性質。其外觀有明信片型、書簽型、快照型、地圖型、工藝品型等,包括彩色攝影版和國畫版等。日益精美的門卷大大更是提高了他收集的興趣。
近年來,國內一些景點門票價格提高的幅度很大,100元以上的門票已屢見不鮮。“從計劃經濟時代一張門票只有幾分錢、一兩角,而現在少則十元多則七八十、百余元,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老劉覺得“方寸之間”的門票卻濃縮著大千世界,可以見證整個社會發展的歷程。所以,他愿意將收集門票堅持到底。
?。ǜ鄡热菡堻c擊大西北網http://www.xbnews.cn/n/xiguan/)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