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街頭即將失傳的職業系列報道之十
繁華西關十字北側有一條名叫付家巷的小巷,小巷深處有一家理發店,名字就叫付家巷理發店。外表沒有時尚的裝潢,理發館幾個字也不是十分清晰。走進理發館看到的設施是70年代的鐵皮椅子,墻上鑲著一塊大玻璃,一個長木板上面放著推子、梳子、化妝品等簡單理發工具。與外表、內部設施簡單相反,這個理發館每天顧客盈門。一位正在理發的顧客講:“人們來這里理發圖得就是能刮臉。”
16歲來蘭學習理發
理發館老板叫周玉福,今年46歲。長得白白凈凈,一說話臉上就露出笑容。他是江蘇揚州人,家里姊妹3人他是老小。一家人本來生活生活安定,但1982年一場意外事故奪去了周玉福父親的生命。生活重擔一下壓在母親柔弱的肩上,1985年周玉福初中畢業,他不想再讓母親負擔自己生活,于是,只身一人來到蘭州打工。

16歲的周玉福身體單薄,在蘭州開理發館的姨夫不忍心讓他去干體力活,于是建議他學理發。姨夫說,理發風吹不上雨淋不到,只要學到手藝一輩子吃飯不用發愁。之后,姨夫介紹他去金昌市學習理發。師傅也是一個南方人,他在金昌開了一間200平米的理發館。樓上專門做女頭,樓下做男頭。理發館名叫佳美發廊,當時是金昌市最大理發館。周玉福在金昌整整學了三年理發,他不僅掌握了女頭的各種做法,也學會了刮臉、剃頭等做男發的技藝。
1989年周玉福姨夫從蘭州人民理發館退休,在付家巷小區開了一家理發店。于是,學成手藝的周玉福從金昌回到蘭州,幫助姨夫一起做生意。2000年由于姨夫年事已高“退居二線”,周玉福理所當然“升任”老板。以后,隨著業務不斷擴大,他又把母親和妻子從老家叫來。前幾年,妻子才去機關理發店工作。
平民理發店吸引顧客
周玉福“接班”后,針對理發館身處社區情況,隨把自己經營方向定在普通老百姓上。幾十年來他一直堅持較低價格、優質服務對待顧客。如今,在他這里理發連刮臉、洗頭、理發三項下來,也只收10元錢價格。如果只是理發僅有7元錢,采訪當天一位正在理發的老大娘講,她就在付家巷居住,在這里已經理了10幾年發了,說實話這個價格在其他地方根本理不上。
60歲的楊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小周這里理了4、5年發了,他家住在黃河北,以前經常是為理發發愁,原因是現在的理發館價格貴不說,理發時還不給人刮臉。一次來付家巷朋友家,無意發現了這個理發店。以后,他每次理發都來這里,理得好價格還便宜!“躺在寬大鐵椅子上,熱毛巾往臉上一捂。然后,聽著剃頭刀輕輕在臉上游走,身心愉悅真是一種享受啊!”楊先生說。對中老年人來說,如今理發成了一件難心事。街上理發店全成了美發店,理發不用剃頭刀刮臉,洗頭也隨便撥弄兩下,而且價格還挺貴。在這里理發讓他感受到以前理發的滋味。他每次坐車到這里理發,圖得就是一種懷舊感覺和享受。如今,在蘭州市恐怕很難再找到這樣的理發館了。去年他姑娘進入一家知名美發店,但卻不會刮臉,所以他理發依然還是來這里。
周玉福講,現在的年輕人不愿意學理發了,尤其剃頭、刮臉更是無人愿意學習。原因是學理發時間不自由,而且和各種人打交道也不衛生。如今,就是曾因三把刀(廚師、剃頭匠、修腳匠)揚名的揚州年輕人也不愿意學習理發了。現在揚州城理發的人幾乎全是外地人,他的親屬里面沒有一人學習理發。就是他的姑娘也不愿意學習理發,如今在外面打工。“我的剃頭、刮臉技藝看來要失傳了!”周玉福自嘲地說道。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