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崗西路藏著“綠色商機”
“孩子們從外地趕回家過中秋節(jié)、吃團圓飯,我和老伴提前設計了‘假期食譜’,爭取把孩子們愛吃的都做一遍。”中秋、國慶長假前,東崗西路街道居民薛國強拎著大兜小兜向記者展示他的“戰(zhàn)利品”,“孩子們特別點了要吃我包的韭菜餡素合子,韭菜嫩的才好吃,所以得當天買新鮮的。”
薛師傅家住東崗西路街道農(nóng)民巷東社區(qū),他家離榆中街早市要走不遠的距離,雖然樓下有個十幾平米的蔬菜小超市,但薛師傅仍然愿意多走20多分鐘到位于皋蘭路東北角樓群小街巷內(nèi)的榆中街早市,“原因很簡單,這里蔬菜種類齊全,蔬菜、肉蛋品種齊全,物美價廉。”薛師傅表示,家里附近的馬路市場的商戶像打游擊一樣,隔三差五的才碰上一次,分量和質量都沒有保證。如果不是兒女難得回家一趟,也不愿意去離家那么遠的早市,如果附近有個標準化菜市場就好了。
薛師傅所在的街道地處市區(qū)中心,東崗西路街道轄區(qū)東起天水路,西至平?jīng)雎?,南起民主東路,北至南河道。常住、流動人口達4萬人左右,有樓群院落上百個。
“原來附近有一個菜市場,后來拆了,就沒有大型菜市場了,買菜只能早點起床到離家遠些的榆中街早市購買,由于路途不方便,每回還得一次性購買很多存放在家里,雖然嘗試了很多種保持蔬菜新鮮的存放方法,但是時間久了,吃起來還是不如當天買回來的好吃。”和薛師傅一樣有去榆中街早市買菜經(jīng)歷的郭霞老人介紹說,來回一趟費了不少勁,最后還得扔掉不少腐爛的。
記者在這里走訪時發(fā)現(xiàn),由于沒有大型蔬菜市場,在社區(qū)內(nèi)出現(xiàn)了幾家小鋪面的蔬菜店。在農(nóng)民巷東社區(qū),一家店鋪的老板見記者走進,連身都沒起,兩只手插在圍裙下的口袋里問到:“要什么菜?”
當記者表明來意,該老板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原來就在老的菜市場賣菜,后來市場沒了,就在馬路上擺過菜攤子,被執(zhí)法趕的沒辦法,就租了這個鋪子,也是為了少遭罪,最主要是新鮮的蔬菜既怕風吹日曬,又怕低溫寒冷,僅曬壞、凍壞的菜就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一到冬天,我們基本都要用被子、毯子給菜保溫,但稍不注意菜就會被凍掉。一斤菜都是好幾塊錢的,稍凍上一點,我們一天就白干了。”老板大姐說,“要是這里有個標準化的市場,把我們都搬進去,居民方便了,我們賣菜也就不受罪了。”
其實,菜市場作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務設施,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建設推進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菜市場服務功能和便利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現(xiàn)代化中心城市建設也對社區(qū)菜市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曾在坐落于武威路上的西站果蔬副食批發(fā)市場進行采訪,這個占地2萬多平方米、各類建筑設施12000平方米的市場建有低溫庫兩座,果蔬恒溫保鮮庫一座,常溫庫、地下室、招待所及輔助設施齊全。可以說,這個菜市場不僅承載著西站、龔家灣、晏家坪三地部分居民群眾的吃菜問題,還承擔著大肉儲備、香蕉集散地的功能。
而根據(jù)蘭州市人民政府下發(fā)的《關于大力推進社區(qū)菜市場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在舊城改造、小區(qū)建設和房地產(chǎn)開發(fā)中,嚴格按每500米服務半徑內(nèi)、2萬左右人口設置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菜市場設施,現(xiàn)有居民區(qū)未達到菜市場規(guī)劃要求的,縣區(qū)政府要按照規(guī)劃要求改建、補建或配套設置社區(qū)菜市場。
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這意味著肉菜市場的投資建設在東崗西路蘊藏著很大的商機,可以說,肉菜市場的投建是隱藏于市井間的“金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