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武威訊(特約記者程勰記者張保仁)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天祝縣公安局打柴溝派出所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引領,積極探索構建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新格局,全面落實甘肅省公安廳“一統三體系、四抓兩保障”總要求,為建設現代化新天祝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堅持政治建警,構建黨建引領新局面。“楓橋經驗”之所以有效,最根本就是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使基層黨組織成為防范化解矛盾的“主心骨”。

近年來,天祝縣公安局打柴溝派出所黨支部堅持以政治建警為統領,黨的領導不斷強化,政治生態不斷改善、警風警紀為之一新。通過持續鞏固拓展政治建警成果,突出“大抓基層、大抓基礎”導向,強化建章立制、正向激勵,深化推廣“板凳工作法”。全面落實社區民警專職化,切實發揮好“一村一輔警”作用,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打通基層治理末梢。深入開展“百萬警進千萬家”活動,對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落實“一企兩警”,主動開展“企業隨訪”建檔備案,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找準服務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點對點開展公安業務和警務支撐保障,密切警民聯系、警企聯系,營造警民一家親的良好氛圍。

堅持多方聯動,構建社會治理新體系。“楓橋經驗”發源于基層,根植于基層,要夯實底盤根基,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強化街所(鄉鎮街道、派出所)合作,將治安防控工作與社會治理工作同部署、同推進,以社區、園區、學區“三區”為抓手,以轄區為主陣地,整合資源力量,理順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強化警民協作,廣泛開展平安家庭、平安社區(村組)創建系列活動,建強企業內保組織,組建各類專(兼)職巡防隊伍,努力實現巡防無盲區、防控無死角。

堅持數字賦能,構建風險感知新網絡。關口前移、防微杜漸是“楓橋經驗”的重要特征。要突出科技興警,以“三抓三促”行動為契機,加快構建信息化、立體化的治安防控網絡,努力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增強前端感知能力,堅持“傳統+科技”,在大力推進智慧安防系統建設,織密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網的同時,加大對重點區域執勤巡邏,加快構建“1、3、5分鐘”快速反應圈。增強數據集成力,依托公安大數據,對海量數據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和標準化處理,打破“數據孤島”,放大數據價值。

堅持多元協商,構建矛盾調處新機制。矛盾不上交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主要發展方向。要創新警務模式,加強“警調銜接”,盡可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通過加強鄉鎮部門協作,培育壯大各類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通過發揮鄉賢能人作用,打造群眾身邊的“調解智庫”。建立健全調委會與公安機關的聯動協助機制,廣泛開展“公安+行業”聯動聯調工作。完善調解平臺,通過鄉鎮各職能部門統籌發力,健全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派出所調解室,鄉鎮(街道)區域聯調中心,村(社區)調解室三位一體的調解平臺,有效分流民事矛盾糾紛。
堅持利企便民,構建警務服務新模式。“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充滿生機,核心就在于其始終服務群眾、依靠群眾。辦事要讓群眾更方便。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廣宣傳“甘肅公安微警務”等平臺,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深化公安執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執法檢查行為,用好執法辦案管理中心,讓群眾在辦案執法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建立健全警務服務獎懲機制,將服務“好差評”情況納入派出所民輔警績效考核,讓服務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群眾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