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網訊 6月15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邀請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長城研究中心主任董耀會先生做客《絲路講堂》,在嘉峪關市酒鋼三中進行“長城歷史與文化”的專題講座。
董耀會先生現任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長城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5月4日至1985年9月,他與吳德玉、張元華一起,從山海關出發,歷時508天,到達長城的終點——嘉峪關,完成了明長城的首次徒步考察。此后到北京大學,師從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學習和研究。長期以來,董耀會致力于長城的研究、保護、宣傳和利用工作。著有《明長城考實》、《瓦合集—長城研究文論》、《秦皇島歷代舊志校注》、《守望長城—董耀會談長城保護》等專著十余種。
2008年奧運會之前,董耀會受國務院新聞辦委托,主編了大型禮品畫冊《長城》,深受參加奧運會的各國代表團歡迎。擔任國家“十二五”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長城志》總主編。董耀會多次陪同來華進行國事訪問的各國政要參觀長城,1998年6月美國總統克林頓、2002年2月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期間,都作為國家指定專家陪同參觀。
講到長城董耀會說,萬里長城萬里長,我國有各個朝代遺留下來的長城21196公里,這其中,明代長城有8851.8公里,資源總數超過4.3萬處,分布在全國15個省份的404個縣區。那么作為一截黃土石頭堆積起來的墻體,我們為什么要保護它、宣傳它、讀懂它呢?
在觀眾的沉思以及疑問中,董耀會說,長城的巨大意義首先就在于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許多人也許會提出質疑,人類文明和長城有什么關系?但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就知道了它的歷史價值。人類文明從遠古到今天面臨三大問題,生存是首要問題,沒有生存何談發展?要繁衍生息下來,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安全環境更加重要;在冷兵器時期,長城的修建能夠有效地抵御外來的敵人。
二是秩序的構建,農耕和游牧是兩種不同族群之間的生產生活方式,它們既有沖突,又有互補,長城的修建是面對客觀的需要解決客觀的問題。
三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憑什么能夠產生多元一體的格局?各個族群之間,生活習俗不同,利益不同,發展的方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自己種族的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互通有無是人們找到多元利益一體化的重大路徑。既然誰都無法征服誰,共生共存就成為雙方的一種共識。
整場講座條理分明,思路清晰,自然流暢。最后董耀會先生與聽眾進行了互動式問答,使我們對長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受益良多。
嘉峪關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節點,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素有“天下第一雄關”、“河西第一險口”之美譽,此次講座,對于長城的保護和文化傳承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