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草書藝術領域,楊重琦的草書作品獨樹一幟,憑借鮮明的個人風格與深刻的藝術內涵,為草書藝術的發展注入了獨特的活力。

二、結構的奇崛之美 楊重琦草書的結構布局大膽新穎,打破了常規的對稱與平衡法則,充滿了奇崛之美。他善于對字形進行夸張變形,通過拉伸、壓縮、傾斜等手法,使每個字都呈現出獨特的姿態。一些字的重心偏移,看似搖搖欲墜,卻又在整體的布局中找到平衡,形成一種動態的美感,宛如舞蹈者在舞臺上的優美舞姿,充滿了活力與動感。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也獨具匠心,他常常通過巧妙的牽絲引帶或筆畫的穿插,將不同的字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同音樂中的音符,高低錯落,節奏明快。這種獨特的結構布局,使他的草書作品在視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力,給觀者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
三、墨法的靈動變化 墨法在楊重琦的草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將墨法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使墨色成為表達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他善于運用濃墨、淡墨、枯墨、漲墨等多種墨色變化,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藝術氛圍。濃墨時,如漆如黛,深沉厚重,展現出書法的雄渾大氣;淡墨時,清新淡雅,如薄霧籠罩,給人以空靈之感;枯墨時,飛白靈動,似干裂秋風,增添了作品的古樸韻味;漲墨時,墨色洇散,如墨韻天成,富有詩意。在一幅作品中,他能根據書寫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需要,靈活地運用墨色變化,使墨色與筆法、結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例如在書寫激情澎湃的詩句時,他會運用較多的濃墨和漲墨,增強作品的氣勢;而在書寫寧靜悠遠的內容時,則會以淡墨和枯墨為主,營造出清幽的意境。
四、文化底蘊的深度融入 楊重琦深厚的文化修養為他的草書藝術注入了靈魂。他在新聞、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豐富經歷,使他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他的草書中,我們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他將詩詞、文學、歷史等元素融入到書法創作中,使作品不僅僅是筆墨的呈現,更是文化的載體。他書寫的內容常常是經典的詩詞歌賦,通過書法的形式將這些文學作品的意境和情感進一步升華。

增強視覺沖擊力。通過將多個字或字組緊密相連、相互穿插,形成塊狀空間,與周圍相對疏散的空間形成強烈對比,如濃墨重彩的筆觸匯聚成塊,在視覺上產生聚焦和突出的效果,能瞬間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使作品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
營造整體節奏感。塊狀空間的形成與草書的書寫節奏緊密相連,在書寫過程中,楊重琦通過對筆畫的疏密、輕重、緩急等的控制,使塊狀空間在作品中錯落有致地分布,就像音樂中的強拍和弱拍,有節奏地交替出現,從而營造出一種富有韻律的整體節奏感,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仿佛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音樂旋律在流淌。
豐富作品層次。在草書中,塊狀空間與周圍的留白形成了虛實相生的關系,同時,塊狀空間內部也會因筆畫的粗細、墨色的濃淡等變化而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使作品不再是單一的平面,而是具有深度和立體感,讓觀者在欣賞作品時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細節和美感,增加了作品的耐看性和藝術價值。 體現個性風格 楊重琦對草書塊狀空間的獨特處理方式,成為其書法藝術風格的重要標識之一,使他的草書作品在眾多書法家中脫穎而出,展現出獨特的個性魅力和藝術風格,也為欣賞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讓人們能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對草書藝術的獨特理解和感悟。
表達情感意境。塊狀空間的大小、形狀、疏密等變化可以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當塊狀空間較大且墨色濃重時,可能表達出一種豪放、激昂的情感;而當塊狀空間較小且較為疏散時,又可能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的意境,楊重琦通過對塊狀空間的巧妙運用,將自己的情感和創作時的心境融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富有內涵和生命力。同時,他對書法史的深入研究,也使他在創作中能夠汲取歷代書法名家的精華,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草書作品仿佛是一部部生動的文化史書,在筆墨之間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楊重琦的草書藝術以其精妙的筆法、奇崛的結構、靈動的墨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呈現出一個獨特而精彩的藝術世界。他的作品不僅是對草書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更是他個人情感與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而在楊重琦著作:《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中他對樓蘭殘紙具有獨特見解。

研究視角的獨特性。 該書選取了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這一獨特的研究對象,為中國書法史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視角。以往對于魏晉書法的研究多集中于傳世的名家法帖,而樓蘭殘紙作為當時普通吏士的日常書寫遺跡,更能真實地反映魏晉時期書法的原生態和普遍性,為我們了解魏晉書法的全貌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填補了書法史研究在這方面的空白。
筆法分析的細致入微。楊重琦對樓蘭殘紙的筆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如對起筆、行筆、收筆以及豎鉤、折筆等具體筆法的研究,清晰地揭示了樓蘭殘紙筆法的獨特之處。書中指出樓蘭殘紙的筆勢大多采用中鋒、絞鋒和凝鋒,起筆直上直下,干凈利落,與后世的筆法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魏晉時期書法筆法的豐富性和自然質樸的韻味,為當代書法學習者提供了可借鑒的古法用筆技巧。
字體演變的重要啟示。通過對樓蘭殘紙中各種字體的梳理和分析,展現了魏晉時期字體演變的生動過程,對于研究中國書法字體的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書中闡述了樓蘭殘紙中字體似隸非隸、似楷非楷、似行非行、似草非草的混合狀態,體現了這一時期字體演變的過渡性特征,使我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書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演變脈絡,對理解中國書法五體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該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樓蘭殘紙書法技法的研究上,還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將樓蘭殘紙置于魏晉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探討了當時的書寫環境、書寫者的身份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對書法風格的影響,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樓蘭殘紙書法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為書法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學術價值與實踐指導意義兼具 《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在學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為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理論支撐,同時,對當代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是對于書法愛好者還是專業書法家,都能從書中汲取到有益的營養,啟發他們在書法創作中借鑒古法、創新求變,推動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然而,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完美無缺,該書可能在某些方面還存在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間,如對于樓蘭殘紙與同時期其他地區書法的比較研究還可以更加系統全面等,但這些并不影響該書的整體價值和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