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1月3日電(記者陳子薇 陳紹華)喝9.9元的現磨咖啡,當兩天走遍一座城的“特種兵”,穿軍大衣、花棉襖過冬,沉浸式欣賞演唱會和電影……2023年,年輕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理性體驗消費。
江蓓是海口一家企業的辦公室職員,28歲的他周一到周五每天買一杯9.9元的咖啡,下午下班就沖去健身房“擼鐵”。江蓓沒有選擇公司同棟寫字樓的健身房,而是選擇了價格更高且更遠的健身房。“咖啡是工作需要,健身是我的愛好。我對比了方圓5公里內的健身房,那家器械最新、動線最合理,因此辦了兩年的會員。該省省,該花花嘛。”江蓓說。
近期,大學生在校園穿軍大衣、花棉襖的視頻走紅網絡,不少網友留言評論“為理性消費點贊”“當代年輕人是懂實用性價比的”,“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消費共識。在各類社交平臺,分享如何理性消費的帖子也會收獲年輕網友的回應。

視頻截圖。
海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李偉銘認為,消費觀念上,年輕人越來越務實,更加注重自己真實的消費體驗,更追求產品內在的實用性與個人需求的真實匹配,理性消費趨勢明顯。
去年上半年,“特種兵旅行”成為各個社交平臺火爆的關鍵詞之一,來自重慶的25歲女孩蘇紫涵就特地安排了一筆資金用于“特種兵旅行”消費。她認為,自己的出游消費取得物超所值的效果,是受益于這一高效旅行方式。“通過理性衡量不同住宿與交通方式之間的價格和時間銜接等因素,旅行可以更有性價比。我今年‘特種兵’式打卡了國內多條旅游線路,在有限時間內體驗了更多項目。”她說。

蘇紫涵收集的2023年部分所乘航班的登機牌。新華社發
2023年的最后一天,北京的孫女士在朋友圈曬出去年看過的電影票票根。愛好電影的她去年看了82場電影,“我比較偏愛老片子,但是流行的、口碑好的影片也會去支持下”。

孫女士收集的2023年所看電影票票根。新華社發
同日,林聽在香港聽演唱會。來自四川的林聽是粵語歌曲愛好者,為了更好地感受粵語環境,她前往廣州發展。去年,她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看了10余場演唱會,和歌迷拼車拼房,購買官方正價門票,理性為興趣愛好買單。“結合場館配置和對歌手的喜好程度選擇門票,盡可能控制經費,多看幾場,沉浸在音樂中的體驗太美妙了。”林聽說。
李偉銘認為,隨著市場競爭升級和消費升級,中國年輕人追求個性化、品質化和體驗化趨勢明顯,產品間、企業間和平臺間競爭愈加激烈和透明化,消費者更有條件充分比較商品,做出理性消費決策。理性體驗消費已成為不少中國年輕人的選擇。
(責任編輯: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