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人次,占醫院總數的85.2%;公立醫院入院人數17487萬人,占醫院總數的82.6%;公立醫院衛生技術人員509.8萬人,占醫院總數的78.6%。
公立醫院的改革和發展,關乎民生,關乎醫護人員這一知識分子群體的創新意識和知識價值能否得到激發和體現。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本版第一時間在光明日報官方微博發起相關調查。結合社會關切,與專家們一起聚焦公立醫院的發展之路。
《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年努力,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公立醫院改革直接關乎老百姓看病就醫的安全感和獲得感。公立醫院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我們特別邀請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進行對話。
提高不同層級醫院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社會關注:遇到疑難雜癥,去大城市的大醫院掛號難、看病難,患者和家屬實為不易,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公立醫院何時能提供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意見》明確:發揮公立醫院在城市醫療集團中的牽頭作用。按照網格化布局管理,組建由三級公立醫院或代表轄區醫療水平的醫院(含社會辦醫院、中醫醫院)牽頭,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為成員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統籌負責網格內居民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一體化醫療服務,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續改進醫療質量管理體系和標準體系,提高不同地區、不同級別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喬杰:公立醫院應以滿足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重癥、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兒科、麻醉、影像、病理、檢驗等臨床???,以??瓢l展帶動診療能力和水平提升。要充分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牽頭作用,聯合下級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打造緊密型醫聯體,帶動基層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促進分級診療。
同時,要依托質控體系,持續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目前,我國已基本搭建完成了由國家級、省市級、區縣級質量控制與改進中心為核心的醫療質量管理體系,推廣普及先進技術和適宜技術,逐步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李為民:三級公立醫院作為醫聯體牽頭醫院,一方面要加強醫聯體內標準化的醫療質量管理、優化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機制,不斷提升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另一方面,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醫聯體云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專病醫聯體,通過??乒步?、教育培訓協作、科研項目協作等多種方式,提升成員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醫聯體內部分級協同、協作共享的良性機制,讓廣大群眾享受全程化、連續性、主動式的良好醫療服務體驗。
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
社會關注:大醫院人山人海,去了至少要留出半天時間,相關科室跑斷腿,檢查檢驗結果互不相認,如遇到疑難雜癥更是無所適從,就醫感受不好如何解?
《意見》明確:強化患者需求導向,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大力推行日間手術,提高日間手術占擇期手術的比例。開設合理用藥咨詢或藥物治療管理門診,開展精準用藥服務。推廣中醫綜合診療模式、多專業一體化診療模式、全鏈條服務模式,實施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推行分時段預約診療和檢查檢驗集中預約服務,開展診間(床旁)結算、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服務。
宋樹立:公立醫院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尊重醫學科學規律,遵守醫學倫理道德,遵循臨床診療技術規范,對醫療服務進行全流程優化,讓“患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同時,要積極開展公益慈善和社工、志愿者服務,建設老年友善醫院,為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群體就醫提供便利和幫助。
面對疾病,醫患雙方是戰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對治愈疾病至關重要。公立醫院要積極建立和完善醫患溝通制度,通過患者俱樂部、志愿者服務、社會監督等形式,與患者建立長期聯系,開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吸納患者參與醫療服務和健康促進,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喬杰: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醫療機構應從源頭關注人口健康問題,引導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運動方式,開展多學科合作指導下的運動功能測評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指導工作,同時要通過多學科協作下的康復治療減少用藥與有創治療。
針對疑難復雜疾病、多系統多器官疾病,醫療機構可通過多學科診療(MDT),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MDT服務應更強調固定的團隊與固定的病種,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連續性的“標準化的多學科”綜合診療方案。
改革完善醫學人才評價機制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
社會關注:醫務人員不但要為做一名解除患者病痛的好醫生而努力,還得為了發論文、評獎項等疲于奔命,如何建立真正能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醫學人才評價體系,讓醫生安心做一名好醫生?
《意見》明確: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堅持分層分類評價,合理設置評價標準,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增加臨床工作數量和質量指標,探索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論文數量要求。穩慎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探索在崗位設置合理、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評審意愿的三級公立醫院試點自主開展高級職稱評審。
宋樹立: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要始終把解決好人的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保護發揮好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近年來,我國在改善醫務人員的職業發展空間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時也應看到,關心關愛醫務人員的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落地落細,要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堅持分層分類評價,遵循醫療行業的特點和人才成長的規律,合理設置評價標準,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注重臨床工作質量指標,探索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破除“四唯”等不良傾向,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幫助醫務人員樹立職業認同感。
喬杰:目前,對臨床研究的各類評價更多依賴于同行評價以及論文發表和被引、成果推廣和納入指南等客觀數據。要使臨床研究成果造福于患者,產生社會效益,應更關注研究成果臨床轉化的可行性和時限性,關注臨床技術提升、適宜技術推廣、標準規范指南的輻射范圍、患者的受益程度等。應依托公立醫院建立一批覆蓋主要健康問題的國家核心醫學研究平臺機構,設立中長期目標,以創新性研究推動臨床醫學發展,解決基礎性、源頭性問題。
李為民:建立現代化新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重點在于以崗位管理為核心,將醫療、教學、科研、行政、后勤每個系列的崗位級別進一步細分為多個層級,制定一套路徑清晰、靈活動態的考核評價與晉升機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讓“能者上,不能者下”“人人都有機會,但人人都不能松勁”,從而有效激發整個醫療人才隊伍的潛力與活力。
正向激勵,讓醫務人員收獲價值感
社會關注:醫療行業的特點是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但是目前的薪酬體系沒有真正體現醫務人員的知識價值,如何解?如何進一步營造尊醫重衛的社會氛圍?
《意見》明確:建立主要體現崗位職責和知識價值的薪酬體系,實行以崗定責、以崗定薪、責薪相適、考核兌現。在核定的薪酬總量內,公立醫院可采取多種方式自主分配。醫院可自主設立體現醫療行業特點、勞動特點和崗位價值的薪酬項目,充分發揮各項目的保障和激勵作用,更加注重發揮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鼓勵對主要負責人實行年薪制。
李為民:公立醫院應當充分發揮內部績效考核對人才技術要素的正向激勵作用,建立基于RBRVS(手術系數)和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體系,比如醫師醫療績效應該突出技術難度、醫療質量、患者滿意等維度,鼓勵收治疑難危重癥患者,鼓勵開展效果好、效率高、資源占用低的新技術、新方法。
同時,要拓寬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健全醫務人員培養培訓制度,使每位醫務人員都有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再培訓的機會,實現知識的再更新。加快培養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人才、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宋樹立:公立醫院要尊重醫務人員,理解醫務人員,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要落實學習、工作、休息和帶薪休假制度,切實解決醫務人員實際困難;鼓勵公立醫院通過設立青年學習基金等多種方式,關心年輕醫務人員成長;加強醫院安全防范,完善必要的安檢設施,將解決醫療糾紛納入法治軌道,堅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同時,醫務人員對患者要有愛心,主動關心患者。所謂“大醫”都是始于心誠,而成于精湛。我們期待,醫務人員在為患者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工作的價值感和幸福感。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