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2日電(記者賀占軍、張斌、李浩)初秋,晚霞的余暉灑在南陽府村前的稻田里,稻谷彎彎,山丹花盛開。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不遠處傳來熟悉而溫暖的歌聲。
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南泥灣》曾點燃了無數人的激情,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不僅記錄了延安時期三五九旅開荒屯田、開辟軍墾的光輝歷程,也見證了80多年來南泥灣的一次次蝶變。
時維九月,狹長地帶上的千畝稻田已經泛黃,湛湛晴空下,好似大地鋪金。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的稻田。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喚起千百萬工農不屈的斗爭和創造精神。時空斗轉,“爛泥灣”變成南泥灣,更蝶變成今日幸福美好的陜北綠色生態小鎮。
稻田不遠處,落成不久的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吸引了不少海內外來客,人們在一幅幅泛黃的老照片、老物件前駐足,思緒卻被帶到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挑釁和經濟封鎖,加上自然災害侵襲,陜甘寧邊區和敵后各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遇到極大困難。
存亡抉擇之際,毛澤東同志給出八個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1941年春,冒著凜冽的北風,三五九旅的戰士們士氣高昂,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浩浩蕩蕩挺進南泥灣。

游客在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的稻田前留影。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
彼時的南泥灣,荒山臭水黑泥潭,一片荒涼少人煙。
一曲生產自救的凱歌就此奏響: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就用樹枝搭草棚、挖窯洞;沒有鞋穿,大伙兒就自己動手編織草鞋……
到1944年底,南泥灣種植面積已達26萬多畝,收獲糧食37000石,并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
憑借戰天斗地的氣魄、不屈不撓的品格,戰士們硬是將昔日的“爛泥灣”變為“陜北的好江南”。
“開墾南泥灣,喚醒了沉睡的土地,不僅收獲了糧食等物質產品,更播撒下南泥灣精神的種子。”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黨建教研室主任王濤說。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歷經歲月山河,南泥灣精神不但沒有褪色,反而熠熠生輝,一代又一代賡續傳承。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景色。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
南泥灣馬坊村曾是延安市一個貧困村。“過去因為路不好,大家都開玩笑說,賣雞蛋的不進馬坊,村頭進來村尾爛。”馬坊村黨支部書記李新說。
脫貧攻堅以來,南泥灣人勇于創造、敢為人先,拼來了又一次蝶變:錯落有致的民居、縱橫交錯的小路、特色鮮明的民宿酒店、成排的農業溫室大棚……勾勒出馬坊村如今的新圖景。
去年,馬坊村實現村集體收入7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
“我們先后創建了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延安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紀愛雄說,“我們南泥灣,如今已是‘示范灣’。”

晚霞籠罩下的南泥灣馬坊村。新華社記者鄒競一攝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告別絕對貧困,南泥灣的父老鄉親又邁入鄉村振興的大道。
在南泥灣,不時可見參加體驗式學習的干部、游學少年以及追思過往的老人,人們在這里觸摸歷史、汲取力量。
行走在南泥灣的村落、展覽館,63歲的福建泉州人李虹莉看得仔細,不時用手機記錄下眼前所見。“我們是被南泥灣精神感召而來,看到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村民們臉上洋溢的自信笑容,我們也被深深地感染著、激勵著。”她說。
近年來,南泥灣逐漸探索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家門口就能就業,不出村也能每月收入3000多元。”作為村里的民宿管家,村民李生蓮頗為感慨,“如今的光景美滋滋的。”
在南泥灣采訪期間,記者深切感受到,艱苦奮斗的精氣神從未遠離這片土地,多元發展的產業正讓南泥灣成為“幸福灣”。
南泥灣規劃館里,新的藍圖已經繪就: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科技、臨空服務等前瞻性、多元化的產業正在加速籌謀,南泥灣將迎來又一次華麗轉身。
徜徉在新時代的南泥灣,變的是愈加幸福的生活,不變的是根植在血脈里的精神。
“英雄的故事流傳延水河畔,再唱南泥灣,不忘苦和難。”《再唱南泥灣》《新唱南泥灣》……《南泥灣》已成為中國人傳唱最廣的經典紅色歌曲之一,南泥灣這片紅色熱土已成為中國人汲取力量的精神高地。(參與采寫:梁愛平、鄒競一)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