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受上年不利因素持續影響,2016上半年中央空調行業在工裝項目市場增長平緩。加之受中國制造2025、節能降耗、供給側改革等多重政策影響,中央空調行業轉型升級是必經之路。近日有消息稱,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將于10月底竣工,該工廠能夠實現用戶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顛覆了中央空調行業傳統制造模式,在努力踐行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中國中央空調品牌的全球競爭力。
行業遭遇瓶頸,轉型勢在必行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這一章中特別提到,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實現重點行業、設備節能標準全覆蓋,對于高耗能的中央空調行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中央空調行業面臨的挑戰絕不僅僅局限于節能降耗,經濟環境低迷、工裝市場乏力、行業競爭激烈、裝配制造薄弱均是中央空調行業發展的掣肘因素。
從工裝項目市場層面來看,近幾年美的、格力、海爾等國產品牌在離心機領域的表現可圈可點,雖然整個市場仍以美系五大家品牌主導,但是綜合多方面的相關數據已經證實,約克、特靈、開利、麥克維爾等國外品牌所占領的國內市場近幾年一直處于下滑狀態,離心機已經成為國產品牌主要的增長點。但是2015年以來,多重因素導致工裝市場嚴重下滑,市場遺留的問題如今仍沒有得到扭轉,2016年離心機市場仍處于低迷狀態。
在產品技術層面,冷水機組特別是離心機市場歷來是中央空調企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各大品牌一直在暗中較勁。在今年的制冷展上,格力推出高效永磁同步離心式冰蓄冷雙工況機組,開利推出新一代鼎酷?19DV雙級變頻離心機組,克萊門特推出CCS系列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天加推出高效離心機等,不難發現,離心機技術的發展似乎已經到達瓶頸。筆者認為,由海爾、丹佛斯、EK、漢鐘主推的磁懸浮離心機將打破現有由歐美及日本品牌主導的離心壓縮機市場格局。在今年中國制冷展開幕當天,中國建筑協會暖通分會常務理事長、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吳德繩對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給予高度肯定,并稱“磁懸浮軸承終將替代所有機器軸承”。
第三,中國裝備制造業亟須轉型升級。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研發密度僅為1.5%,不足美國、德國等國的一半。筆者在翻閱《中國工業4.0進程報告》時注意到,目前超過一半的企業已經對工業4.0的整體概念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企業選擇改造現有平臺進軍工業4.0切入點也各不相同,但是在工業4.0最為關鍵的大數據、數字化、物聯網、云制造等方面投入的企業仍相對較少。具體到中央空調行業,在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大背景下,國內中央空調品牌在制造方面存在基礎配套薄弱、產成品庫存高企、智能裝備制造企業雜亂、產需協作不緊、基礎投入不足、傳統生產制造周期長等多方面問題。加之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用戶對訂單透明可視化需求越來越高,中央空調行業傳統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
盡管挑戰重重,但是筆者認為,低迷的市場環境正是造就中央空調企業轉型升級的良機,哪家企業能夠率先解決供給側難題、實現有效需求和供給匹配,就意味著奪得市場先機,掌握在未來競爭中得天下的優勢。
重新定義制造標準,創新引領行業升級
據筆者了解,海爾集團已經在全球擁有7個互聯工廠,其中5個是整機工廠、2個是模塊工廠。而即將投入使用的第八個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完全吸收了前面7個工廠積累下來的經驗,也是目前全球第一個中央空調互聯工廠。應該說,海爾在全球中央空調品牌中率先建設智能化互聯工廠,開啟大型中央空調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先河,填補中央空調市場空白。
相信有很多人急切地想要知道,供給側改革對于中央空調行業而言如何改,怎么改?對此,海爾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大規模定制模式將從根本上解決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難題、行業的痛點。此外,互聯工廠還擁有行業首創容器智能裝配線、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全球最大智能互聯測試臺,不僅在生產制造上方面轉型升級,而且從用戶到產品再到企業全流程均實現創新引領,從根本上解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資深人士對此評價,海爾中央空調智能互聯工廠的建成后將重新定義中央空調行業制造標準,滿足不斷增長的海爾中央空調全系產品的市場需求,引領中央空調用戶個性化定制時代的到來。
海爾中央空調總經理王利曾對筆者表示,如果將目前中國所有用的中央空調全部替換成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每年可以節省1500億度電,而產生1500億度電需要210個火力發電廠,這就是為什么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要專注節能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海爾磁懸浮中央空調已占據中國磁懸浮中央空調81%的市場份額。筆者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將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行業再造,在為大型空間用戶提供最佳節能產品與運營方案的同時,推進全球建筑綠色節能改造,加快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智能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