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訊 有一種詐騙類型,堪稱詐騙領域的“吸金大王”,它有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叫“冒充查案”。“冒充查案”的詐騙形式有哪些,它是如何讓受害人上當的?昨日,蘭州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通過對今年以來“冒充查案”類警情的梳理,發現此類詐騙女性受騙者是男性的三倍,且為市民揭秘了騙子的“四種開場白”。

據記者了解,根據蘭州市反詐騙中心統計,分析受害人群,女性受害人是男性的近3倍,20多歲的年輕人更容易被騙,且有工作的人所占比例更高。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女性的抗壓和對事物分辨能力比男性弱,且剛入社會、剛入職的年輕人缺乏社會經驗,更容易陷入騙子的說辭和“恐嚇”圈套。
同時,蘭州反電詐中心通過對今年以來“冒充查案”類警情的梳理后發現,詐騙嫌疑人的“開場白”主要有以下四種:1、謊稱事主名下的一張銀行卡涉嫌洗錢犯罪,將被騙群眾電話在“警察”“檢察官”等角色中流轉,通過言語恐嚇、出具“通緝令”等提高欺騙性;2、自稱是某醫保中心,稱被騙群眾醫保卡因報銷理賠金情節嚴重,已經涉案,并幫其轉接某公安局警官,要其配合調查;3、自稱是某通訊管理部門,稱被騙群眾的身份信息泄露,在外地辦理電話卡涉嫌發送違規短信,涉嫌違法犯罪;4、自稱是某移動通訊運營商,告知事主有人冒用事主身份在外地營業廳辦理了手機號并惡意欠費,并稱事主手機將于2小時后被強制停機,要求事主及時還款,否則追究事主責任。
“冒充查案”詐騙警情具有較高的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騙子可以精準地說出被騙群眾的信息,實施言語恐嚇;另一方面是騙子善于利用“道具”提升誘惑性輔助詐騙。他們通常所用的道具有以下幾種:一是通緝令:嫌疑人掌握被騙群眾的身份信息后,制作假通緝令,并通過微信或QQ向受害人發送,或者要求被騙群眾登錄虛假網站地址,查看網站上的虛假案件情況和通緝令。不少心存疑慮的受害人看到帶有自己照片的“通緝令”后,心理最后一道防線就會被摧毀,繼而對對方“警察”或者“執法人員”身份深信不疑;二是資金轉移:蘭州警方回訪多名受害人后發現,“冒充查案”詐騙手段出現蛻變,不再單純地讓受害人將資金轉至“安全賬戶”以證明“自身清白”,而是要求受害人迅速將分散的資金轉至指定的一張銀行卡內,甚至讓受害人變賣房產、股票或高息借款,以達到“榨干”受害人最后一分血汗錢的目的,而這也是冒充查案詐騙“騙錢多”背后的真正原因;三是開通網銀、辦理電子密碼器:為了規避自動取款機24小時到賬的規定,詐騙嫌疑人盯上了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能實現快速轉賬、到賬的銀行業務。另外,嫌疑人會要求受害人開通上一步“資金轉移”中涉及的銀行賬戶的網銀業務和辦理電子密碼器,并言語誘導受害人聽其指揮操作,完成最后一步“吸金”操作;四是開房詐騙嫌疑人通過誘導了解受害人家庭情況、個人信息后,會以需要做“電話筆錄”為由,要求被騙群眾到酒店開房“配合調查”,實際目的是不想詐騙過程中被人“打擾”;另一個目的是要求被騙群眾用酒店內電腦完成最后轉賬操作。
對此,蘭州警方提醒:接到“涉案電話”,不用怕、不要信,先掛斷電話,再撥打各部門官方電話核實真偽。
(責任編輯:張云文)